戲箱。戲箱是什麼?
戲箱是偶劇團在巡迴演出時,把家當裝在裡面的必備箱子。它承載著一個劇團的歷史與情感,走遍世界各地。
第十屆台北藝術節中的一個節目「戲箱」,把代表劇團精神的象徵物,搬到了中山堂的舞台上。
台灣的台原偶劇團與法國里昂的ZONZONS劇團。同樣都是偶劇團,一個是代表台灣社會的布袋戲,一個則是有200年歷史的法國里昂傳統木偶劇Guignol。世界兩端文化差異極大的兩個國家,同樣都是掌中戲確有截然不同的故事,就這樣交集碰撞了!
更特別的是,那一個巨大的「戲箱」,在台上可以360度旋轉。有一噸重,需要三個人來推動。這個戲箱不僅象徵著劇團精神,更是整齣劇的投影道具。它可以是一棟房子、一個酒吧,布袋戲的舞台、木偶劇的舞台,還可以是皮影戲的投影。
六位演員就在這個巨大的戲箱裡,爬上爬下,一會兒近一會兒出。
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最開始。原先兩個不相識的劇團,各自過各自的生活,音樂也跟著感傷。戲箱開始旋轉,好像象徵著時間的流動、地球的轉動,要把兩邊串在一起。戲箱快速的旋轉著,台北、里昂兩邊的街頭影像交錯著出現,一下在台北,一下飛去里昂,時空交替形成了一種流動的饗宴。
整齣劇的轉折更可以從音樂上來看。我從來不知道琵琶、豎琴、手風琴的結合會如此對味。完完全全就是我喜歡的音樂風格,那種感覺就很像是一個人孤獨的站在街頭上,外面的事物來來去去,可是只有你是靜止不動的。有種哀傷潛藏在裡面。
可是,當兩個劇團相遇,整個舞台的燈光和音樂驟變,輕快的音樂,明亮的色彩打上巨大戲箱。
終於這兩個不同文化見面衝擊了,飾演阿公的陳錫煌大師,演得到位,特別是他示範的幾個掌中戲戲法,更讓我驚訝不已。特別有一幕,放大了師父沒有拿戲偶,單純用手來示範如何變化,就足以令人嘖嘖稱奇。
雖然故事簡單和八股到一個不行,可是劇場的聲光效果,和演員們偶爾的幽默,讓整齣劇顯得獨特而更具意義。
今天是最後一場表演。負責製作戲箱的ROBIN(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),在最後介紹了戲箱的製作。原來有很多莫名的巧合,成就了戲箱這齣戲的產生。比如說,原來整個戲箱想用木製,礙於成本和重量的考量改為布幕。結果發現不僅輕巧,還可以投影!
另外,原本ROBIN是想把這個戲箱做成一個一個戲箱的組合,想不到廠商做錯了!(這邊不知道是真的還開玩笑)結果戲箱裡面反而變成一個大空間,可以讓演員爬上爬下,還很容易拆卸。
好玩的是,兩層樓高的戲箱有一架梯子,ROBIN說這架梯子會出現在這邊,是因為「做錯了」!哈,又是一個做錯了,「整齣戲都沒有用到這個梯子,不過我現在爬下來就有用到了」說著說著人就爬了上去又爬下來,真是很有趣的館長呢!
可惜的一點,在法國觀眾可以上台參觀戲箱,在台北礙於中山堂的規定,大家只能用看的。太可惜了!
戲箱節目介紹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